国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看见吴哥我也明白,那不只是一堆石头
TUhjnbcbe - 2021/2/20 6:34:00

看见吴哥

好友在吴哥拍的照片就是一堆石头

在对吴哥没有任何了解之前

我也认为是一堆石头

然而一本《吴哥之美》

和一场长达七小时的“蒋勋谈吴哥”

让我准备立刻出发

//

//约上大傻子,出发

吴哥是个热门的旅游城市,当地的行走路线主要是三天行程,可以买张三天通票(62美元),在一周之内的任何三天都可以进去吴哥景区。

三天行程分根据地理位置划分的,一环路内的是小圈,二环左右是大圈,郊区是外圈。大吴哥主要指的是吴哥城区的一些寺庙,包括了大家熟知的“高棉的微笑”巴扬寺,吴哥王朝的行*中心象台;小吴哥就是世界新七大奇迹的吴哥窟。

毕竟都是寺庙,都是石头,每天的行程还是特别多,可以根据自己对吴哥的了解择优选择,不然就会审美疲劳,接下来四爷推荐几个值得一看的地方。

吴哥国家博物馆

//一千五百年的吴哥历史,就像一面镜子

博物馆建议放在第一天,能更为直观地,系统地了解一千五百多年的吴哥王朝。在携程上预定门票65人民币,在博物馆门口填写一个网约单子即可,5美元的导览器租借非常有必要,有中文解说。

对柬埔寨最完善的介绍是来自中国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的扶南记载,周达观的书最早被翻译成法文,法国使者来到这里后唤醒了在原始森林里沉睡了五百多年的吴哥文明,所以在这几天的行程里会看到很多法国人手拿一本法文版的《吴哥游览指南》。

//同时

部分中国人手一本蒋勋的《吴哥之美》

才从印度回来,对印度教三大神印象深刻:坐在莲花上的梵天;骑着班底的毁灭之神湿婆;坐骑是大翅鸟的保护神毗湿奴。

柬埔寨的信仰灵感来自印度教,所以半天的博物馆之行更为深刻地了解了印度教的三个神。

同样受佛教的影响,很多文化根植在信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吴哥国家博物馆里有个展馆叫“千佛像”,摆放着一千多佛各个时期的石雕,砖雕,木雕;不同姿势(站立,坐立冥想,躺卧)的佛像,所有的佛像耳垂较大。

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说大耳垂有福相,我想应该是来自于此吧。

一千五百年的吴哥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也让我们思考着与自己文化中的殊途同归。啫耶跋摩二世在三大神中对湿婆极为崇拜,他并没有选择创造神梵天,按理说统治者应该选择保护神毗湿奴来保护臣民,但他没有,他选择了用“毁灭”来“统治”臣民,崇拜毁灭之神湿婆,告诉臣民若不服从统治,毁灭之神湿婆将会带来灾难。

原来“狼来了”的故事不只是给小朋友讲的,还可以给成年人讲。

林迦是湿婆的生殖器,所以在民众心中林迦就代表着湿婆,在女皇宫的引道两边,在众多寺庙都可以看到林迦的身影,甚至在暹粒市区的现代建筑里,也可以看到林迦元素在现代建筑里的运用。

据说当时印度教的三大神为了争“老大”,湿婆最后是以林迦的粗大取胜,梵天和毗湿奴相信湿婆一定有种未知的力量。

再回想下在大陆满大街的“增大增粗”广告,不也是对男性生殖性粗大的崇拜的体现吗?

永恒的微笑巴扬寺

//佛像闭目,也是不忍直视世间的苦难悲凉吧

巴扬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高棉的微笑”,由阇耶跋摩七世所建,在他统治之前民众信奉印度教的居多,七世受第二任妻子影响改信大乘佛教。

巴扬寺是很明显的佛教主题寺庙,近两百面佛像屹立于今日,看见暹粒的整个历史过程。

有吴哥王朝的繁荣,鼎盛;有内战非人的厮杀,血流成河,尸体遍野。这片土地哭过、恨过、愤怒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哀伤过…将近两百面的佛像,始终以永恒的微笑面对世事的变迁和浮沉。

//佛像双眉低垂,嘴角上扬

眉宇间又透露着一丝忧伤

这一张张微笑的面容不愿看见人世间苦难,便不闻不问,以求耳根清净的宁静。不知是因为在见过万般无奈所以依旧扬起嘴角的信仰,还是因为,它们非常清楚:

在时空的维度里,那些权力的争夺、战争的厮杀,都是渺小和无用。真正能留下来的,是善和美。

在巴扬寺的回廊壁画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上方是两百面微笑的佛像,下方是众生的生活常态,上求菩提,下渡众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巴扬寺作为阇耶跋摩七世陵寝寺庙,整座庙宇基本看不到他的雕塑或是画像。作为一个国王,眼里都是百姓,也深知吴哥王朝的繁荣是来自普罗大众,来自这个国家最一线的平民,这样的觉悟和情怀令人动容。

在回廊壁画上看完平民百姓的生活,这时候再仰头凝视那双目低垂微笑的佛像,我想佛像闭目,也是不忍直视世间的苦难悲凉吧。

在离开巴扬寺走到出口的引道时,回头再看这座寺庙,就犹如蒋勋笔下所说的:巴扬寺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人类自诩是文明的代言人,他们建立,抛弃,发现,占领……其中的血泪心酸无需赘言,倒是由人手创作的佛像,见证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

日落西方小吴哥

//落西方,看着生命的陨落,次日又会照常升起

这个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的吴哥窟,是柬埔寨国旗上的标志。这是吴哥王朝为数不多的坐东朝西的寺庙,所以有啫耶跋摩二世为自己修建墓的一说,日落西方,看着生命的陨落,次日又会照常升起,这就是轮回。

进入主塔的引道很长,登塔的步阶更是陡峭,需要朝拜者聚精会神才能到达神灵庇护之地。五座主塔屹立在远方,在建筑学上叫“端景”,信徒远望高塔,把人的视觉笔直拉高,使信徒在攀爬陡直的阶梯时,一直有一个最高的视觉向往。

要想到主塔,需要攀爬一段六十度倾斜的步梯,恐高者更是双脚瑟瑟发抖,在通向心灵修行的阶梯上,匍匐而上,因为愈来愈陡直的攀升,知道自己必须多么精进谨慎,没有攀爬过吴哥寺庙的高梯,不会领悟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

进入主寺的回廊上是印度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神话文学的美术绘本。

在吴哥国家博物馆里对“乳海搅动”的情节印象深刻,善与恶两种力量的博弈,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正邪之争亘古永恒。

庇佑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不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而是制衡中的共生,如此中立的善恶观堪称神话界的无间道。

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生命并不平静,生命中混搅着哭声与笑声,混搅着善良与邪恶,明亮与黑暗,上升与沉沦……

每年春秋分时节太阳从主塔中轴线升起,能看出当时建造者对天文万象的了解。

在法国游者口中,不看吴哥窟的日出和日落是一辈子的遗憾。

在蒋勋笔下的吴哥寺的黎明这样写道:血色金光,朵朵红莲的一堂早课。黎明的曙红,像是要重新回忆帝国昔日的辉煌。吴哥城像一部佛经,经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生死起灭间诵读传唱,等待个人领悟。黎明开始了,黎明浩大的光宣告生命的苏醒,一轮金红色的太阳从建筑背后升起。

带着这份憧憬,四点过起来,跟随者人群带着沉重疲倦的步伐前进,到了现场,四爷看到的吴哥寺的日出是这样子的:

(日本人)(韩国人)(法国从)(中国众)(德国人)(俄罗斯从)(蚊子)(蚊子)(日本人)(中国众)(蚊子)(蚊子)(四点起来没睡好很困的四爷)(蚊子)(蚊子)(野狗)(日本人)(韩国人)(法国从)(中国众)(德国人)(俄罗斯从)(蚊子)(蚊子)。

龙蟠涅槃里的吴哥美学

//整条木栅就只有我们俩

走到木栅的一半脚步自动放慢

从日出的吴哥寺到龙蟠最大的感受是美是可以创造条件的。一大早带着倦意去看吴哥寺的日出,云层太厚未看到想要的景不说,血还喂饱了吴哥寺的众多蚊子。

七点赶到龙蟠,在车上休息了会,于是我们这对最早的游客就见证了这次旅行最美的时刻。

太阳还藏在厚厚的云层里,在适合体感的温度中,整条木栅就只有我们俩。微风习习,走到木栅的一半脚步自动放慢便席地而坐。

迎面的风,开放的视野,还有书里的故事,这是四爷所感受到的吴哥美学。

龙蟠涅槃是最谦卑的信仰与沐浴仪式空间体现,我与同行的两位意大利医院,即中国人经常说的药池,并给他们介绍了“风水学”的龙蟠,两位小伙伴都“惊呆了”。

当地人至今仍然传说“龙蟠”池水可以治病,巫医祈祷后,在水池中捣闷药草,经由狮子,大象,牛,马口中流出,病患服食或者沐浴,是医疗与祈福的汤池,有点像中医的“五行”。

比如说最近上火,脸上有很多痘痘,就认为是肝火太旺,需要去火,就可以到“水”池里沐浴。同时在宗教里的“沐浴”不只是简单的“洗澡”,除了肉体的清洗,还有心灵的洗涤,饱受伤病煎熬的民众,在龙蟠涅槃寺庙中用信仰救赎心灵上的病痛。

之前去眉山听到很多人在提“东坡美学”,大家在作进一步的解释时只停留于寻找东坡这一生对生活的热爱与个人的精神品格,直到有次和朋友提到“东坡美学”,他说“东坡美学”最核心的观点是“美是可以被创造的,也是需要条件的”。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溪水不能浑浊,也不能太深,也不可以是大船;两个好友聊天在竹窗边,外面是微雨不是大雨。

龙蟠的布局含蕴着最纯粹的信仰空间仪式感的意义及锗耶跋摩七世给吴哥文化许多内省的精神。审美上内敛静定,在原有的肃穆严整里加入了宽恕和包容的气度,使吴哥美学达到巅峰。

这样的沐浴仪式空间也让人感受到灾难使人谦卑,灾难使人期望拯救,拯救使人们走向信仰。

这四个地方是四爷最爱的场所,适合慢慢走,慢慢听,慢慢看。当然要较为全面地了解吴哥文明,这四处只能以点带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吴哥文明的解读选择。

意外之喜带来旅行意义

//没有哪次远行不让人怀念

此行中也遇见了一些意外之喜,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首先是塔普伦寺。这个寺庙是你在吴哥看到的众多寺庙中最与众不同的,塔普伦寺由印度人负责修复,印度的修复负责人认为这生长了五百多年的树已经和寺庙融为一体,就让其“共生”。

人类所建造的寺庙在一粒种子经过五百多年的成长,自然可以将人类的成果“摧毁”,人并不是都能“胜天”,“共生”这背后定是人类遵循自然法则,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

其次是洞里萨湖。湖中央唯一的土地建了学校和寺庙,对知识的追寻与信仰的坚守成了这片湖里的居民植入内心的念想。

立于湖面的居民区极其朴素与简陋,但很多家的阳台都种植了花朵,盛开的高明度高彩度的花朵像一道光,让原本看起来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贫穷不会影响人的生活态度。

最后当小船从湖中顺流至海洋,伴着大浪小船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中心漂荡时,不识水性的四爷已崩溃。

接着是象台。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看不到当时的整体木质建筑结构,留下的基本是石料为主的基石,在一旁突出的角落周达观记载是“天判”的场域,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法院”。

当时的人们认为平民犯下的错误人类是无法审判的,只有上天的神有审判的权利,于是会将被告方和原告方置于两间密闭的房间,由对方家人监管,哪一方先生病,或是坚持不了便是遭到上天惩遣。

最后是罗洛斯遗址。这里多是早期的砖雕寺庙,也有最早以“须弥山”为原型建立的主塔。

“山”的形式完成了,不动、稳定、崇高、庄严的山,是自然宇宙里存在的山,也是人在信仰精神上仰望依赖的山。

与大水对话的洛雷寺,与大山对话的巴孔寺,在吴哥王朝迁都之前,罗洛斯遗址的建筑群已经在山与水之间找到人的定位。

我想,文明正是在宇宙天地山川之间,寻找人的定位吧。

//

Royment

Royment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见吴哥我也明白,那不只是一堆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