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客家山歌的继承和发扬38737 [复制链接]

1#

客家山歌的继承和发扬


摘 要: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赣南客家山歌是名族之歌,文化之歌,是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矫揉造作,不修饰应景,以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保护文化遗产,由此可知继承和发扬客家山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就赣南客家山歌的继承和发扬做了一些探讨。


中国论文


关键词:赣南;客家山歌;传承和发扬


一、赣南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


赣南客家山歌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抒发客家人们的内心思想情感,所以在山歌的创作手法上就打破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完全可以根据人们自己内心感情的需要,即兴自编自唱,从而在表现的手法上也就有了更大更广的空间,显得更加自由灵活。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功用意义。客家山歌源于古代民歌,但也受《诗经》、楚辞、竹枝词、西曲、吴歌及畲、瑶等少数民族情歌的影响。所以,在客家山歌中常常蕴含着土著民族山歌的因素。


二、赣南客家山歌的种类


赣南客家山歌的种类繁多,表现内容上也讲究丰富性与多样性。它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继受唐诗律绝及后世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赣南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别:


(一)劳动之余形成的山歌


(二)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山歌


(三)表达对家庭情感寄托的山歌


(四)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歌曲


三、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


(一)语言丰富,讲究修饰,文学艺术性强


1.注重押韵。在声韵方面,赣南客家山歌很讲究语言流畅,歌曲多以七言四旬为基本句式,且都十分押韵


2.即兴行腔。在演唱时,虽然节奏变化灵活自由,但依旧有腔调骨架。整个山歌起伏不大,拖腔甚少,旋律的语调成分很重,其富有代表性的“哎呀勒”,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感叹语,它的音调随情绪的不同而变化。


3.唱腔悠长。各地方言山歌均有自己的特点,陕北信天游音调高昂,江南民歌柔美婉转,而赣南客家山歌则刚柔悠长。


(二)调式、调性多样,音乐个性鲜明


由于赣南客家山歌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这就决定了其复杂性、多样性。除语言、音调上的差异外,更为本质艺术特点是调式、调性上的特色。


1.调式调性朴实无华。它的旋律走向、旋法大同小异,多以宫、徵、羽调式为主,这三大调式构架了主题结构。


2.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作方式,流落四方的生活,长期的与自然的斗争,决定了赣南客家山歌的淳朴、简单、易学易唱,不可能含有丝毫奢华。


(三)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


赣南客家山歌唱法丰富,唱腔多样,演唱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质朴纯真,比起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少了些技术成分,多了些自然的因素。唱法主要可分为假嗓(高腔)、本嗓(平腔、低腔)和细嗓(润腔)三种。由于客家山歌音区跨度大,音域较高,在句末和结尾处常使用上滑音或下滑音收尾处理,这中艺术表现手法和处理方法,无疑对赣南客家山歌的独特乡土气息抹上了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意义


赣南客家山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它不仅是赣南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社会、历史、风土、世界观等)和审美价值(艺术),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


(一)赣南客家山歌的实用性功用价值体现


在日常劳动或生活中,客家人们为了解闷除乏,歌唱者通过独唱、对唱、齐唱等方式,来尽情抒发自己感情,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在歌唱中起到互相鼓舞、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士气的作用。


(二)赣南客家山歌的表现性功用价值


主要体现在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自我抒发和自我宣泄上,从而体现其自身的表现性价值,引起听众的共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赣南客家山歌的这种表现性功用价值,是客家人直爽豪迈而朴实的性格特征的具体体现,并由此而决定形成的。


五、关于赣南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的几点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客家山歌也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自身的创新,不但在内容上要有创新,还可以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采用赣南客家的曲调,编写出符合时代的特色的新作品。二是要培养出赣南客家山歌演唱的后备人才,同时我们应当辅之以其他的手段使之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六、结论


赣南客家山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吸引人的神奇力量,是客家祖宗传承给后辈的宝贵财富。目前中国的口头文学研究正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加强赣南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理解其在民众生活世界里展示的意义,这可以为理解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变迁提供一个鲜活标本,也为有效保护与利用非物质遗产文化展示一个舞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袁大位.《赣南民歌集成》.赣州地区文化局,1983:295.


[2]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音乐研究》.《北方音乐》,1992(3).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