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博相由心生之ldquo老子坐像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g/150615/4639342.html

《相由心生》展厅

山东博兴近三十年來出土的高古佛像堪称奇迹,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共出土四批,铜佛造像主要來自龙华寺遗址,共七百余件,年代自北魏太和二年始至隋仁寿三年,长达年。余一件隋代老子像(以外都是佛造像),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老子像之一。

严格地讲:

“道”的思想起源于轩辕*帝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

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家”与“道教”是有区别的。

“道家思想”是哲学,“道教”是宗教。

佛教是外來的宗教,而道教是本土的。

在这件老子像上充分体现了佛、道的融合——

形式:台座,叶形背屏取自佛教;

形象:手持“麈尾”跏趺坐一一则是高士与佛造像的结合。

装饰:背屏上的花朵,垂柳体现道家回归自然的理念。

老子身后的背屏(见下图→)

头光一朵花,不同于佛教造像,

没有光焰,也没有飞天等,

身光一一是棵摇曳的垂柳,这不正体现了“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老子”,跏趺坐,左手搭在腿上,右手持一“扇”,那可不是“扇”,是南北朝文人清谈时,文坛领袖手持的“麈尾”。手持麈尾,一是身份的象征(只有文坛领袖可持),二是在表述时挥动麈尾以助兴。

麈尾至迟起自汉末。

隋·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卷百三十二收有东汉·李尤的《麈尾铭》:“挥成德柄,言为训辞。鉴彼逸傲,念兹在兹。”

又据唐初《艺文类聚》卷六十九所引晋·陆机的《羽扇赋》,麈尾起源或可上溯至战国:“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

魏晋六朝时,麈尾借清谈之风盛极一时,

至隋、唐,玄风虽衰,但麈尾作为“名流雅器”依然流行。

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六朝人清谈必用麈尾……盖初以谈玄用之,相习成俗,遂为名流雅器,虽不谈,亦常执持耳。”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在画面上见到“麈尾”:

敦煌壁画,隋《维摩诘演教图》(下图)

维摩诘: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维摩诘;

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国王手持“麈尾”。

高士手持“麈尾”。

年时,位于朝鲜*海北道安岳的冬寿墓,其墓室之内的壁画图案中央部位,就有墓主人盘坐于床上,手持麈尾的形象描绘。(下图)


  

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无论是传承还是墓葬,我国沒有发现“塵尾”实物。

东大寺

幸运的是,在正仓院,收藏着一柄“麈尾”,还带有原装的盒。

正仓院
  

六朝“麈尾盒”

在国博《相由心声》展上,唯一的老子像格外珍贵。“老子像”方形台座上清晰地留下“开皇十一年丁日”,“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十一年”为公元年。

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老子像就是这时出现的,反映出当时百姓生活安定,信仰多元。从小文物中看大历史!

请哲学家手持麈尾,坐上佛教的台座,还拥有叶形的背屏,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阳光周老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