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宝的故事,每一件都是传奇,国博的顶级藏 [复制链接]

1#
用什么方法治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4792653.html

国家博物馆的地位自不必说,其藏品在全国也是无出其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国博里面几件藏品的故事。

钱缪铁券

钱镠是五代吴越国开国君王。唐朝末年,其平叛有功。唐昭宗赏赐钱镠此券,整块铁券像一片瓦,铁质,纵29.8厘米,横52厘米。券上嵌金字个。对于免死的次数,铁券上写着: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也就是说,钱缪可以享有9次免死的机会。

钱缪其人,终生未称帝,死后其国归顺宋朝。这块铁券依旧由钱氏子孙妥善保管。

宋太宗、朱元璋、朱棣、康熙等后世著名君主都从钱氏后人那里曾观赏过此券。

此券还有一个趣事。

钱氏子孙在明朝时期有罪,就拿这张券给朱元璋,朱元璋就免了他们的罪。朱元璋给功臣发免死券,没一个有用。唐朝皇帝发的免死券却发挥了作用。也算是一奇闻。

此券一直传承有序,被钱氏子孙妥善保管。建国之后,钱氏子孙将其捐献国家。

近代以来,吴越地区的钱氏人才辈出,比如: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钱钟书、钱穆等等,为国家做出了加大的贡献。

钱缪铁券,其后面文缺失,是被人刻去了的

秘色瓷

在年之前,秘色瓷只见于文献,从未有人得见真容。人们也只能从陆龟蒙的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想象那盛世之美。甚至有人认为,世间已经不存在秘色瓷器。

年,法门寺地宫因为意外而得以重现人间,一大批珍宝横空出世,而其中就有传说中的秘色瓷。

因为一起出土的有专门记录供奉物资的碑刻,上面明确地记载着13件秘色瓷。而还有1件因为用佛教密宗的特殊用途,没有记录在碑上。所以法门寺一共出土了14件秘色瓷。

秘色瓷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无中生水”。

国家博物馆的这件秘色瓷,就来自于法门寺。当初第一次去国家博物馆,这件瓷器在众多珍宝之中并不显眼,但走近一看,却自有其风采。其碗中明明空空无一物,然而,却仿佛盛着一泓清水。

当年,秘色瓷作为佛骨舍利的供奉品放入地宫时,用有仕女图墨迹的纸来包裹。历经千年,纸张已成灰片,但纸张上的仕女图案印痕却保留下来。所以,看到秘色瓷下方碗脚处有一些斑驳墨痕的才是真品。

无中生水的秘色瓷

秘色瓷出土时,背部有千年前的油印

秘色瓷出土时候的情况

后母戊鼎

国之重器,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高厘米、口长厘米、口宽79厘米,重.84千克。

它的两个耳朵是后来修复的,这一点从民国的旧照片可以看出。这件国宝,是个话题王,主要有两大话题。一是它的传奇经历。年,青年吴培文在挖宝时,把这个鼎挖了出来。有古玩商来收购,想要锯开带走,没能成功。吴佩文只锯掉两个耳朵,也没能把鼎锯开。这件事被日本人知道了,吴培文找了一件类似古董的器物,假意让日本人搜到。大鼎逃过一劫,被吴培文埋在了地下。年,国民*府将其挖出带往南京。年,国*想把鼎运到台湾,却因为太大运不走,被丢弃在机场。建国后,大鼎由南京博物馆保管,锯掉的耳朵找回来一只,就仿造这只耳朵做了一只,一起焊接上去。鼎的一只脚上有深深的锯痕,也一起修复。因为耳朵被锯下来过,所以也因此得知鼎和四个足是中空的。

二是它在取名上的波折。历史教科书一度将其命名为“司母戊大方鼎”,这个名字是郭沫若取的,因为鼎上有“司母戊”三个字。在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把这两个鼎一对比,形制相同。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所以这个鼎被更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民国旧照片,可以看到两只耳朵被锯断了

大盂鼎

清朝道光(公元年)在陕西岐山县礼村出土两个大鼎,大的称为大盂鼎,较小的称为小盂鼎。小盂鼎已经辗转不知去处,但幸运的是其铭文的拓片仍然得以流传。而大盂鼎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著名学者陈梦家在《西周铜器断代》中写道:“所见铜器中的重器,此鼎应为第一瑰宝。铭文之长虽不及毛公鼎,但内容更为重要而形制厚重雄伟。此器重量不及殷代的司母戊方鼎和大克鼎,而制作精于后者。制作、铭文和体量又都超过虢季子白盘。”

晚清金石学家陈介祺曾说:大盂鼎“真三千年来之至宝”。甚至认为这篇铭文抵得尚书。

大盂鼎高.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5千克。其最珍贵的是字的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周武王的孙子)训诰盂之事。

大盂鼎的铭文,苍劲古朴,气势恢宏。看到这多年的文字,才能切身体会什么叫中华文化。

大盂鼎出土之后,首先被岐山巨富宋金鉴买下,继而又被岐山县令周庚盛据为己有。此鼎之后辗转数人之手,最终为左宗棠所得。

左宗棠虽然位高权重,但也有被人嫉恨的时候,幸得侍读学士的潘祖荫在咸丰帝面前搭救,左宗棠才得以脱险。事后,左宗棠为答谢潘祖荫,将此鼎相赠。

自此,大盂鼎归潘家所有。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两次上门来搜宝,均一无所获。原来这个时候主持潘家的女子潘达于早就预感时局不稳,所以事先将大盂鼎深埋地下,所以才逃过一劫。

解放后,上海博物馆筹建,潘达于女士将潘家珍藏的两个大鼎:大盂鼎、大克鼎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后来,大盂鼎被安置在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拓片,其文字今日看来依然是:大美

三星他拉玉龙

三星他拉玉龙被人称为“红山文化玉龙”,是指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龙整体呈墨绿色,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嘴紧闭,鼻端截平,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三星他拉玉龙高26厘米,高26厘米。其具体用途没有一锤定音的说法,但被认为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

而该龙被发现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

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农民张凤祥在劳作时,发现了这个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捡回了家,给自己的弟弟当玩具。

他弟弟张凤良当时年仅几岁,就用绳子绑在这个“钩子”上,在地上拖着玩。拖了几天,竟然拖出了光泽来,可以看出其质地是玉。

张凤祥交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的干部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器具,也没有多在意,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随着红山文化的不断出现重大进展,出土器物中就有玉猪龙,有人开始认识到这件器物可能跟红山文化有关。

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年征集的赛沁塔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立即请著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鉴定。

这件年在出土的玉龙,身份终于被确认:是一件可以上溯到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国宝的故事zhezhe

三星他拉玉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