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克鼎伏羲女娲图故宫国博联展和合共生
TUhjnbcbe - 2023/7/8 21:38:00

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并不多见。9月28日,“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从西周时期的克鼎,到20世纪90年代制作的紫禁城全景模型;从反映汉代丧葬文化的《伏羲女娲图》轴,到体现18世纪社会风貌的《乾隆南巡图》;从张骞墓出土的封泥,到元代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前者见证丝绸之路的开拓,后者证实龙泉窑青瓷在元代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的重要角色……两馆拿出余件文物精品,阐述中华文明的“和”文化、“合”理念。

展览现场故宫博物院是享誉中外的建筑遗址类博物馆,拥有丰富珍贵的宫廷旧藏,藏品规模和质量水平均居国内同行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国家文化客厅,一向致力于系统完整呈现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视此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策划、共同主办,由中国银行特别支持,就是要依托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丰厚典藏,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展览现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追求与传承,融汇进奔涌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础。“和”与“合”贯穿中华历史时空,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合”之本义,为同心和睦、音声相应或阴阳调和。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于是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宇宙之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天下之和;“养之以德则民合”的社会之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的道德之和。“和”“和”与共,“和”“合”相生,汇聚成九万里神州惠风和畅,五千年文明礼乐和平。

展览内容分为“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标题以“和”统领。每个单元分为上、下两篇,从不同角度回应主题,形成内容上的并列或递进关系。结语部分回顾展览的主要内容,重申展览的现实意义。

展厅里,展出的按照1:缩小的紫禁城全景模型旁,有两个硕大的铜“和”字,其中满文“和”字上有一处漆书“太和殿”,推断原来曾经是太和殿匾额上的铜字。高厘米、宽约厘米、进深80厘米的青玉描金云龙纹编磬,选用新疆和田碧玉精心琢磨而成,玉质纯净莹润。还有纵68.6厘米、横.9厘米的《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中,屋宇纵布,河流纵横,商铺林立,以大运河为整幅画作主轴,呈现江南盛世。

慈禧书“万物和熙”绢匾

赵孟楷书《道德经》小件展品也配得上“重器”称号。边长2.2厘米、厚0.4厘米的一方泥印,年在陕西省城固县张骞墓出土。两千多年前,他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72锭大小不一的墨块,最大的不过成人手掌长度,它们静静展示着中国传统的节气浪漫。

1:紫禁城模型展厅里还有一些新组合露脸。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解释,筹备这场展览好比重新翻看中华大地上人类文明书写的厚重篇章,我们不仅要重读一张模糊的扉页,以不同方式梳理向后延伸的文脉,还要思考如何选择恰当的语言和实物,重新阐述、呈现它们。比如春秋时期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鼎簋与先秦青铜编钟、编馨组成的礼乐器,同清代以来保存完整、流传有绪的典章制度用品及建筑模型、构件等相互呼应,体现了中华传统循天地之道而形成的礼乐文化、社会秩序甚至人文信仰、道德追求等,完整地呈现中华民族与自然万物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紧密关系。

铜鎏金盘式手摇计算器第一单元天地同和

展览现场第一单元以“天地同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上篇“道法自然”,揭示了中华民族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知,展示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部分:一、用于沟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玉制礼器,和以铜镜、甲骨为载体,表现古人通过观测天文地理和自然生灵而创造出的揭示宇宙规律的符号、文字和图像;二、对自然物质直接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与实物遗存,如凿石、斫玉、磨骨、缫丝等,以及由此发展而来,倾注古人认识自然规律更多思考,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制陶、冶铜、髹漆等技术成就与物质成果;三、反映中华民族以时系事,由自然现象引发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活动融入劳动实践和物质创造之中,从而形成独特文化传统的艺术作品和理论专著。

《伏羲女娲图》轴唐佚名绢本设色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哈拉和卓采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图彩绘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二人,蛇尾相交。上方中间绘太阳,下方绘月亮,四周的小圆圈象征星辰。画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神,用简单的线条绘出二人相偎依互视,形态生动。此类题材的绘画在吐鲁番古墓葬中已发现有数十幅,主要属于麴氏高昌时期和唐代西州时期。画面大致遵循统一的规制,即在图像中央绘制左右相对,手持规、矩,尾部相交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神像。在人首上方绘日,交尾下方绘月,四周用大量点状或圆圈状的纹饰充填。质地有绢、麻两种,一般是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被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边。该葬俗从内地传入吐鲁番,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当地的丧葬文化。学界一般认为其与汉代流行的伏羲、女娲“引*升天”观念有关,《伏羲女娲图》亦是这一观念的传播和延续。对于图像上绘制的众多星象,多认为其是天界仙境的象征,为突出显示伏羲、女娲作为创世始祖神而营造出一种神秘的宇宙氛围。

《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此墨一套两匣,每匣6屉,每屉6锭,共计72锭,一锭墨对应一物候,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六角形及叶式、碑式、琴式、钟式等。墨色分绿、红、白、蓝、*五种,与中国传统五行色彩相对应:春(正月、二月)为木,对应绿色;夏(四月、五月)为火,对应红色;秋(七月、八月)为金,对应白色;冬(十月、十一月)为水,对应蓝色;两季之交(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为土,意为激活、生发,对应*色。远古时代,*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们根据气候、四时交替总结出自然变化规律,用以指导日常生活、实现生产力进步。月令,即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以时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并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的*令,体现出古代先民以社会节奏适应自然规律从而规范国家*治体系的文化传统。

下篇“天人相与”阐述中华民族建立的涵育万民、统筹万物的社会秩序,以及创造、发展出与之相应的制度、文化。展品主要包括承载先秦至明清时期礼乐文明和典章制度的礼器、乐器、帝王服饰以及反映古代社会等级、国家礼制的皇家建筑模型与建筑构件。上、下两篇综合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体现了中华传统顺应天地之道而形成的礼乐文化、社会秩序、人文信仰和道德追求。通过一组组小型的展示专题,中华民族同宇宙万物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紧密联系被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

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题诗句杯(12件)清康熙故宫博物院藏此套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题诗句杯由12件组成,均为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胎体轻薄,釉面光亮。外壁一面以青花五彩装饰,描绘代表12个月中某月的花卉,另一面题写与花卉相对应的诗句。诗句大都取自《全唐诗》收录的作品。此种成套瓷杯属于御用酒杯,在清宫存世瓷器中数量较大,品质高度一致,修坯规整,胎薄体轻,纹饰规范,款识工整,字体标准,代表了康熙朝景德镇御窑厂制作青花五彩薄胎瓷的最高水平。杯的造型、画面布局、诗句内容、款识字体等,均与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图题诗句杯一致,两者应出自同一画样,烧造于同一时期。与青花品种相比,青花五彩杯需要两次烧成,制作工艺更复杂,烧成难度更大。

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清乾隆二十九年(年)故宫博物院藏钟范铜铸造,表面镀金,双龙钮,钟体呈浑圆的椭圆形,底口齐平,前面正中浮雕铸造年款“乾隆二十九年制”,背面则为各自的律名,装饰以高浮雕云龙纹。近口部六个凸起的圆唇,是受击而发声的部位。16枚编钟外形尺寸完全相同,以钟体厚薄为次区分音程,钟体愈薄发音愈低,分别对应清代乐律中的十二正律、四倍律。使用时,区分音律的阴阳、高低,分别悬挂于上下两层架上,即上层八阳音、下层八阴音,均按低音至高音的顺序悬挂。悬挂编钟的架座称为簨簴,上簨雕刻龙首,左右两簴下承以五彩伏狮和趺座,表面髹以金漆,装饰以鸾鸟、五彩流苏,给人以壮丽华贵之感。

编钟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沿用的“乐悬”重器,明清时期专用于规格最高的中和韶乐,仅用于中祀以上坛庙的祭祀典礼和国家朝会殿陛典礼。

第二单元万邦协和

展览现场第二单元以“万邦协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时秉持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上篇“胸怀宽广”,将西汉张骞墓封泥、唐代文书等反映中华文化开枝散叶的众多珍贵物证,以及作为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盛况真实写照的唐代丝织品、驼马俑和胡人俑等串连,阐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后半部分由为数众多的历代外销瓷著名品种和从沉船打捞的出水瓷器组成,它们是中华文明由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辐射的重要证据,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一组东北亚地区和欧洲仿中国风格的瓷器,由此展现中国陶瓷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

封泥西汉年陕西省城固县张骞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近方形,正面有阳文四字“博望□造”,字体在篆隶之间。背面有一不规则圆形的小凸凹,原应有鼻钮类的附着物。张骞(?~前年),今陕西省城固县人,西汉武帝时奉命出使西域,受封为博望侯,死后归葬故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30年,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其墓葬备受后世人们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克鼎伏羲女娲图故宫国博联展和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