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探意大利之源访古罗马文明
TUhjnbcbe - 2023/10/11 17:49:00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展厅,如同翻开一部历史大书。

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国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展览开幕式致贺信。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这次“古罗马文明展”将以多姿多彩的珍贵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以此为契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连相通,为中意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为举世公认的历史古国,中国和意大利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均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绵延不绝,思想文化上的儒家学说,制度文明上的科举取士,工程建设上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都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意大利不仅孕育了辉煌的古罗马文明,还是文艺复兴的摇篮,对西方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留下了许多雄壮华美的历史古迹。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通过集中呈现意大利国家级博物馆馆藏的艺术和物质遗产,展示该历史时期对塑造当今意大利的领土和文化特征的重大意义。

本次展览是中国与意大利博物馆界紧密合作、交流互鉴的又一里程碑,为中意两国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明交流互鉴

民心相连相通

中国和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后汉书·西域传》即有关于罗马帝国的明确记载,称“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罗马史书也称中国人身材高大、富有正义感、孝顺而长寿。公元年树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详细记载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马可·波罗游记》关于中国的系统介绍更是极大激发了意大利人对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浓厚兴趣。利玛窦不仅帮助徐光启等人把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而且将“四书”等儒学经典翻译成拉丁文,对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两千多年的交流交往史使得两国文化跨越了千山万水,既彼此欣赏又相互影响,为中意两国培育出了互尊互鉴、互信互谅的共通理念,成为两国传统友谊长续永存、不断巩固的坚强保障。

举办“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是3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达成的重要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认为,作为中意双方打破疫情阻隔、重启文化和旅游年的旗舰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亮相刚刚迎来岁生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意义非凡,相信这些“远道而来”、瑰丽多姿、展现意大利文化的珍贵文物必将受到中国广大观众喜爱,助力两国民心相通、友谊长存。

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潘晴介绍,这个展览的选题颇为宏大,叙述了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不仅展现了意大利起源的文化多样性,也彰显了奥古斯都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国泰民安、文化繁荣发展的盛况。展览通过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套、共件珍贵文物,系统反映了意大利半岛实现*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件珍藏讲述意大利人

看护了上千年的历史

本次展览以“意大利之源”为主题,涉及不同元素,文化、传统、人民和风土人情。意大利共和国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部长路易吉·迪马约在致辞中说:“它们如同一幅‘马赛克’,在罗马拼合,使这座城市、意大利半岛和地中海地区成为古代文化的重要参照。借助来自全意大利多家博物馆的余件具有极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展品,今天我们将在北京讲述我们骄傲地看护了上千年的历史。”

走进展厅,让我们翻开这部讲述古罗马文明的大书。

展览的前4个单元从社会、语言和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罗马统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马赛克现象”:精美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阶层、性别的墓葬习俗,从中可以一窥当时贵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铭文的石碑,让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对比中呈现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

展览的后6个单元按照时间线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特别是从布匿战争(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发生重大历史变革后,成为一个地理、*治和文化的统一体。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展览还展现了奥古斯都及其家族和后代,特别是那些精美绝伦的官方肖像和雕塑,令人叹为观止。最后的第十一单元是专门为中国观众组织的古罗马货币专题,见证了罗马历史的转折,多维度体现了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展览以表现罗马文明起源的两件代表性文物拉开序幕。一件是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森林之神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刻画了罗马的起源——母狼哺育双胞胎的神话故事。另一件《休息中的拳击手》,体现了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的渊源,及其达到的艺术高峰。

“族群的记忆”单元通过突出各个民族在墓葬和逝者再现方面的不同习惯,展示不同族群丧葬习俗及其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和崇拜信仰。

随着罗马*治大统一,前罗马时代各民族的语言和书写体系逐渐消亡。“语言的流变”单元展出的一系列不同语言的铭文石碑(如神圣的法律或法令),曾散布于亚平宁半岛各处,让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

“诸神的崇拜”单元中展出的是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对比中呈现从希腊至罗马诸神的差别和特性,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和哲学背景。观众可以看到,这些雕像在历史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线索,引领着人们走进那个时代的艺术世界中,启发和探索人类艺术的起源。

同盟战争(公元前91年—公元前89年)是罗马的同盟古意大利争取*治权力的里程碑。“罗马的扩张”单元通过文物展现罗马经过征战和结盟的版图变化。

意大利的罗马化进程,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自治市制度的发展。“城市的规划”单元,展品是*治和文化变革在行*方面的体现,如土地开发、城市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立等。

献祭是古罗马的重要习俗,目的是表示感谢、祈求吉祥如意、抵偿所做的恶行、请求神灵的庇佑等。祭司负责领会神灵的意志,他们精通解读各种征兆,不管是在祭牲内脏当中,还是自然现象、气象变化。这是起源于伊特鲁里亚人的习俗。在所有罗马殖民城市的卡皮托立冈神庙中建立了对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崇拜,标志着罗马及其*治和文化秩序在罗马化的意大利无处不在,从而确保了国家的凝聚力。展览中一尊三主神并坐的大理石像,是古典时期诸神的典型。

随着新的文化、行为和艺术“模式”与罗马—意大利地区古老传统习俗相结合,包括行为举止、自我呈现方式和城市在公共和私人、世俗和宗教各领域的表现,对整个半岛产生了强大的变革性影响。罗马*体对于价值观的传播,体现在生活方式和社会现实中。展览中的奢华物品、肖像和新时代的图像,陪伴观众一步步走入古罗马的世界。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会刻画自己或家人的肖像,以期超越生命的短暂,使个人或家族的记忆得以永存,遑论这些肖像还蕴藏着艺术等其他价值。很多古罗马意大利时期流传下来的石雕肖像就见证了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展览中的这些雕像,同样是文化统一趋势的表现。也许是源于在死者面部拓印蜡质面具的丧葬习俗,此后渐渐被新意大利公民所采用,以体现罗马世家的尊贵身份。

通过*事行动,整个意大利半岛向被封为“奥古斯都”的屋大维宣誓臣服。他的新文化*策渗透到罗马人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所有阶层。这种缓慢而持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进程,兼容了各民族的当地传统,被纳入包罗万象的TotaItalia这个统一概念当中。“凯撒的后裔”单元聚焦奥古斯都及其家族和后代,展现了这个帝王家族的官方肖像和雕塑。

展览的最后,胜利女神像的右翼安静地憩息于玻璃展柜中,用小刻刀精雕细琢而成的层层羽毛栩栩如生。据说明文字介绍,这件雕塑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左右。

相隔千山万水

彼此惺惺相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博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曾于年联合举办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以跨文化的视角和全新的理念,系统介绍了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悠久绵延的文化艺术交流故事,充分展示了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承办单位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进一步彰显了中意两国*府联袂保护文物的坚定决心,成就了两国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自疫情暴发以来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展览。潘晴说:“由于疫情的阻隔,我馆之前洽谈过的几个国际展览项目都因疫情而终止,但我们与意大利文博界的友谊却成就了两国联合抗疫的壮举,让我们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却惺惺相惜。”此次展览意大利方未派博物馆人员护送文物到现场点交布展,而是把这份责任交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同行们。展览策展助理何书铱介绍,这是国博第一次尝试视频点交这一对抗疫情的新工作方式。视频点交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借助视频会议的平台与对方连线,双方工作人员通过镜头共同检查文物,并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馆人员的指导下,把珍贵的文物摆放到展台上,并进行加固。这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全部通过线上沟通,充分表现了意大利文博界对中国国家博物馆专业水准的信任。

由于意大利与中国有6小时时差,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配合意大利方,每天下午3点至半夜12点进行点交工作,为期整整8天。这次展览中展出有若干件考古发现和艺术巨作,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国博文保院的修复人员在点交中及时发现了在文物运输过程中的一些破损和脱落,并积极找到了解决方案。在工作中,中意双方的工作人员交流了业务,也沟通了感情。在布展的过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支架专家还为文物量身定做了支架,确保文物展出安全。意方的博物馆人员看到了国博的支架都纷纷表示赞叹,并要求能将支架随文物运回意大利。我馆同行们非常高兴能够给意大利的同行们送去这些小小的心意。”潘晴说。

本次展览的文字部分均以中、意、英三种语言同时呈现,观众通过观展,即可感受到中国和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文化殿堂里相映成辉。

这次展览向全球化的世界传递了一个和平统一与发展的理念。正如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达里奥·弗朗切斯基尼在展览致辞中所写:“这一理念曾经塑造了‘古罗马之梦’,在更具现实意义的今天,将帮助我们在世界各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构建一个互鉴互识的璀璨文明。”

《中国教育报》年07月15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王珺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意大利之源访古罗马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