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国博遴选50余件馆藏画作精品,燕京八景图
TUhjnbcbe - 2023/10/29 17:26:00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一场古代书画展,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美学史。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以笔墨书写的书画艺术既凝结了伟大的民族智慧,也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气韵与精神追求,是中华文明最为璀璨夺目的代表成果之一。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书画展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精心遴选馆藏50余件创作于15至19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在“实景·佳致”、“溪山·怡情”两个主题展厅里,重点展示中国古代山水中“实”与“虚”的两面——通过画家的山川游历、行旅感怀与笔墨风格样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古代中国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思想观念,带领观众开启一场中华美学视觉与精神的山水之旅。

观展亮点

19米“燕京八景”体验山水实景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画科,其描绘的对象是山川河湖的自然景致,但并非仅是对真实景致的临摹复刻。展览中的“实景·佳致”单元通过一组组山水画卷,向观众呈现古人是如何将“形神”观念具化为图像的,并用不同图式方式来表现这种“实景感”。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实景山水画便是元末明初画家王绂所绘的《燕京八景图卷》。

走进展厅,全长约19米的“燕京八景”画卷占据了整条长长的展柜,在灯光的聚焦下,8幅清秀淡雅的山水景观缓缓展开卷轴,旁边还配以篆书标注的四字主题。

金代明昌年间,金章宗完颜璟选定燕京八处风景名胜定为燕京八景,分别是长城居庸关的“居庸叠翠”、玉泉山的“玉泉垂虹”、太液池的“太液晴波”、琼岛的“琼岛春云”、德胜门外西北的“蓟门烟树”、香山香雾窟的“西山霁雪”、卢沟桥的“卢沟晓月”和朝阳门外的“金台夕照”。

如今我们能看到最早描写“燕京八景”的画作便出自王绂笔下。据记载,王绂10岁便能作诗,儿时就是颇有名气的“天才”。公元年,15岁的王绂到京师供职,潜心于绘画。他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墨笔下的山水画兼有元代画家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发展有一定影响。

明王绂燕京八景图卷卢沟晓月清张若澄燕京八景图卢沟晓月

明清燕京八景图对比“找不同”

展厅内,面对移步换景的山水画卷,展览策展人罗翔详细解析:“作品具有鲜明的写实特征,画家应该是亲自到过八景实地,并摹写自然真景而成此卷,属具有实景元素的作品。”卷中八景,气象各异:近山短披麻皴,苔点繁密,状似碎石,沉着有力;远山一抹,平涂擦染,高旷空灵。凡屋舍、桥亭、人物、云烟、流水,无不精致,别有神韵。

其中,“卢沟晓月”是北京人最为熟知的京城西南卢沟桥景色。崇山峻岭间,河流逶迤宽广,上面横卧一拱形石桥,两旁石栏雕刻石狮,十分生动。凑近看,桥上行人、乘骑、担夫,往来络绎不绝。河岸上坡石杂树,远山重重,烟雾弥漫。“居庸叠翠”描绘的则是都城西北居庸关的风景。山崖峻绝,层峦叠翠,两山夹峙石城,南北设门,置*卫驻守两侧。罗翔说,作为供职翰林院的文人,作者希望能够为朝廷所用,期待美好繁荣的太平盛世,在这样理想的境界中,王绂绘制出了《燕京八景图卷》。

在19米“燕京八景”长卷所处的展柜上方,清代宫廷画家张若澄描绘的《燕京八景图》也被制作成展板,对比展出。据介绍,张若澄描绘的“燕京八景”是乾隆皇帝御定的,但从金代开始就有“燕京八景”的说法,只是历朝入围景色的地点略有出入。观众对比观景,可以找到不同。

比如,张若澄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和水墨的渲染技巧,使山石、水流和植物等元素在画面中形成和谐的组合。因此,观众可以在他笔下的“燕京八景”中看到更多植物花卉的描绘——以细腻的笔触勾勒枝叶和花朵,再配以淡墨的点缀,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细腻之美,也传达了他对于纯洁和高尚品质的追求。

明王绂燕京八景图卷西山晴雪

八成古代书画藏品首次展出

在此次展览中,备受瞩目的王绂《燕京八景图卷》是首次全卷展出,此前则一直深藏于库房之中。

自今年1月起,国博三大基本陈列和部分专题展览进入修改调整期,5月,“中国古代书画”展览完成第三期改陈,首次采取专题展的方式进行呈现,选择的作品既考虑到了绘画史的文脉传承又兼顾了不同绘画方式的展示,其中80%的作品都是首秀。

展品布局上也有巧思。展厅里,青绿、浅绛、水墨等种类的山水画在移步换景中营造出典雅清淡的氛围,让观众更好地领略中华文脉的传承,随笔墨“卧游”祖国的大好河山。

国博陈列工作部主任赵永介绍,本次国博基本陈列和专题改陈主要有三大亮点:其一,创新展览展示,深化内容设计。按照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对专题展览进行改陈提升,做到常展常新。其二,挖掘馆藏资源,加强学术研究,将深藏在库房中的藏品展示出来,将蕴含在文物之中的丰富内涵呈现出来,深化和延伸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展示和阐释,引导观众深入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其三,加强展览设计,丰富展示手段,改造提升陈列展览水平,在文物展品丰富化、内容说明通俗化、辅助展品多样化、展厅空间合理化、灯光设计专业化、文物展示手段多元化等方面更进一步。

清张若澄燕京八景图西山晴雪

观展解码

看画中山水读“心中山水”

明清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转型期,作品在精神意蕴表达、文化内涵呈现等方面得到了延伸。例如,能将“心中的山水”表达得最具哲学意味的无疑是“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四人画风接近,雄踞画坛。他们既倡导法古,又不泥古,把前辈名家的技法融会贯通,形成各自的笔墨风格。他们将古人画中的景物搬前挪后,将古人山水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绕着展览走一圈,细读展板介绍后,观众便不难发现,古代书画家在描绘自然之际,常常以山林之乐寄托情思。

展览中,清代画家上官周的《崆峒秋色图轴》构图疏密有致,远山构图简洁,而作者的性格品质也能从其画作中窥得一二。上官周一生淡泊名利,不附权贵,终身布衣。书法家苏珥称其:“生平不求闻达,亦不于贵介稍屈。”上官周的笔下,山水画云雾显晦,烟岚弥漫,墨晕出之自然,似有仙境之真趣。画中人物策马徐行,回首漫看,好像在欣赏山间景色,潇洒自然。

观笔墨秋冬可以解暑热

刚刚过去的夏天,不少观众选择走进书画展避暑,在山水画中,感受古人的清凉境界。

展览中,查士标的《邗江放棹图轴》绘一河两岸,画中虽未见人迹,但旁有茅屋数间,增添了些许生意。此作构景极简而笔甚老练,用墨较清淡,表现出清冷隽秀之致。蓝瑛的《仿王蒙山水图轴》则描写秋景山水,峭壁之下,隐士泛舟于江面,丛树丹*相间,尽显深秋萧瑟意境。

若还觉得不够凉快,怎么办?古人有个法子,就是看雪景山水。明代沈周在看到王维的《万峰积雪图》后,曾题文:“城中十日暑如炙,头目眩花尘土塞。僧楼今日见此卷,雪意茫茫寒欲逼。古栟修柳枝袅矫,下有幽簧侧从碧。隔溪胶艇不受呼,平地贯渚无人迹。”

大意是:城中的酷暑难耐,就像被炙烤着一般,热的人头昏眼花。看到王维画中的“雪意茫茫”,不由也感到有些寒气逼人。

雪景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据记载为唐代王维首创。自王维之后,历代许多名家也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传世之作。

观展提示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2展厅

■时间:年3月3日起对公众开放,周一例行闭馆(节假日除外)

■票价:免费,观众可至多提前7日在“国家博物馆”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博遴选50余件馆藏画作精品,燕京八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