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聆听国博历史品味优秀文化初二年级参观中
TUhjnbcbe - 2020/11/7 7:28:00
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 http://m.39.net/pf/bdfyy/
医院订阅哦

年12月25日,为贯彻“四个一”活动,我校初二年级师生在李玉竹主席的带领下一同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在老师们的细心管理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此次活动圆满完成。

曾只是在历史书上谋面的文物,今日就在眼前静候同学们的出现。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轻轻揭开它们的面纱,你会看见不一样的华夏。

远古时期,山顶洞人们捕来猎物放在天然火上烤熟后食用。而新石器时代时,农业发展迅速,要烤熟粮食必须需要容器。人们发现泥土落在火堆中会变成硬块,于是发明了陶器。那时的陶器以红、灰陶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器慢慢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用处,图案丰富起来,于是便有了彩陶。

活动期间恰逢甘肃彩陶艺术展览开幕式,同学们也跟着参会人员一起更加深刻地领略了被称为“国色初光”的彩陶魅力。

转过角,映入眼帘的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线条的不同形态代表不同种的饕餮,增加了它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鼎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器具的演变,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还了解了中国古代医学中针法,灸法及其来源。古人使用的医疗用具,有加热药物用的“医工”青铜盆,也有自己刺激穴位用的金医针,还有煎药用的青铜盆。同学们在展柜前仔细观察着,赞叹着古人的智慧,感叹中华医学的深邃魅力的同时,历史的厚重感,文化的丰富感也油然而生。

看着那些工艺精湛的器物,或色彩斑斓,或温玉透彻,或雅致古朴,或玲珑剔透,或重如泰山,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默展厅中诉说着历史的故事,继续渡过这漫长岁月。他们身上的每一笔、每一个图案,每一种色彩,无不令人赏心悦目,都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既有埋葬伟人的陶罐,也有用来祭祀的青铜器,还有余音绕梁的古琴……每一件都像一首精美的诗,无不凸显出古人的智慧与技术的精湛。

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慢慢品味。展厅中的每件展品不仅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脉络,使我们体会到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禀赋和不懈追求。作为一名华夏儿女,面对历史的馈赠,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在中国日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也要珍惜并传承中华文化,让它走出书本,走出记忆,昂首阔步的走上世界舞台。

学生感言

古代人民的智慧

——记“国博”参观

初二(1)班王羽凝

今天是年12月25日,我们来到了国家博物馆的“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区。在这里不仅为我们展示出彩陶的风光,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智人发明了人工取火。于是陶的技术也随之而来。这说明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而陶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了更多的活力。

在展馆中有一个名为“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的陶器,而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彩陶。因为图案是烧制完成后再进行的绘画。在模糊的图案上有一只鹳和一只死掉的鱼。他们分别代表着鹳部落和鱼部落,而鹳用尖尖的嘴叼着那只毫无生气的鱼,也寓意着鹳部落的胜利。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现状。所以这些陶器不仅实用,更充满了历史故事。

除了历史性,这些陶器还反映了先民准确的观察能力、出色的表现能力和日趋丰富的审美情趣。在“舞蹈纹彩陶盆”上,有着一个个纯黑但富有灵气的小人。可是他们除了两条腿外,还有一条腿。这是因为人们在舞蹈时会有重影,看起来更加活灵活现。这些小人手牵着手,好似真的在舞蹈,这也就有了独属于智人的生活情趣。

在这个展区,不仅有彩陶,还有青铜器。在鼎上那斑斑驳驳的印迹,刻上了历史的荣耀,染上了时代的背影。看着那较小的青铜镜,难以想象许多年前,这面镜子上映出了古人的面庞。看着那最重的后母戊鼎,更难以想象许多年前古人是怎样制造它的。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古人的智慧。因为他们才使得中国的历史更加丰富,更加厚重。也更是因为他们,才将中国文化瑰宝绘制的多姿多彩。

历史之旅

——国博之旅

初二(2)班于梓涵

今天我们来到了国家博物馆。虽然我在此之前已经去过两次,但是,我还是十分的激动,因为我可以再去重温那拥有悠久历史的文物,与古老的中华文化进行一次灵*深处的交汇与碰撞。

我们班主要学习的是关于远古时期的医学。在远古时期便出现了中医,而且还发明了闻名中外的针灸,这也是中医的看家本领。老师也讲解道针灸并不是同一事物,这其中分针的疗法与灸的疗法。针的疗法便是用针直接或间接的刺激病痛部位,而灸的疗法是烧一定物质用其所发的烟或者是热量来缓解病痛,原来针灸里还蕴含着这么多的知识,而且针与灸还有这么多的区别啊!

老师还为我们讲解了医学的发展历史,并讲解了《*帝内经》,我们还在馆内看到了著作的部分样本。同时,老师还带着我们参观并认识古人使用过的医疗用具,我们可是第一次近距离的去观看这些文物,我也对以前书本上所讲的金医针、“医工”青铜盆等等这些文物有了清晰、深刻的认知。果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也被古人无穷的智慧深深的吸引了,在西方还不会用药的时候,我们中国早已有了悬壶济世的名医。前有华佗起死回生,后有扁鹊妙手回春。

这次国博之旅结束了,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永远在途中……我还会从更多的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感悟更多的中华魅力!

博物馆——人类社会的最高配置

国家博物馆参观随感

初二(3)班张若菡

我乘着自动扶梯缓缓而下,将国家博物馆气势恢宏的大厅留在身后,同时也渐渐远离了由金属和混凝土构成的那个我们所熟悉的现代世界。

时间与空间似乎在展厅里被任意组合了。相距几千年的文物摆在一起,却又隐约连成一条时明时暗的“线”——中华文明的脉络。从红山玉龙到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爵再到四羊方尊,那些已经模糊的铭文,记录了过往的种种,是先人们一路走来最真实的印记,是曾经创造的灿烂文明。

后母戊鼎、妇好鸮尊、金缕玉衣……,这些举世珍贵的文物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但在众多的文物中最吸引我的是展厅一角一个不太起眼的小玉饰——妇好玉凤。我曾经看过它的相关介绍,它是至今为止出现最早的凤凰形象。但书上从来不曾告诉我它在光照下是何等的璀璨闪亮、美得动人心魄。在我们的印象中,文物总给人以遥远的、冷冰冰的形象。文物身上的“美”被客观的抽离出来,更多的是其学术价值和它背后所代表的一串串数据被一条条呈现在相关文献资料中。但当我真正面对它并静心观察时,当我明白了枯燥的资料所代表的含义时,我从它们身上仿佛听见了曾经事物残存的心跳,看见它们被当时建造之人所赋予的美感。我想,过去我们只是在繁杂的环境中,忘了认真的用心倾听、感悟而已。

当我走在国家博物馆,这个历史与“美”的集合体中,我的脑海中不由的浮现出了一句话:“博物馆——人类社会的最高配置”。国家博物馆不仅承载着过去,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完全地沉浸在历史长河里,更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给养。它就如同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将二维变成了三维,更加生动又直观的向我们传达着历史的信息与文明。

国博,无比情深

初二(4)班张思琪

百年的光辉历程里,国博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红山文化的中华第一龙,殷商晚期的后母戊鼎,到东汉的击鼓说唱俑,盛唐的三彩骆驼,再到宋元明清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今天,我们来到国博,徜徉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一探五千多年时光变迁的光辉历程。

步入展馆,其恢宏庄严之势无不显出设计者之匠心独具。高顶长廊、水墨丹青,展厅间精心设计的自然衔接,宏伟壮丽又不失庄重典雅。不愧为国家的“文化客厅”,让每个前来参观的人都感到惊叹而震撼。

在这“国家的文化客厅”中,我们参观了古代中国的基本陈列,主要包括“古人之娱”,“金石之声”和“弹拔清远”三大部分。深灰的主色调以白墙和高光相衬,庄重大方。展厅里一片寂静,只有老师的解说词在寂静中回荡,萦绕在那些青铜玉器、古籍善本间。在那些已然满目岁月遗痕的藏品中,我们看到了古人智慧的光芒,感受到厚重的诗书礼仪,感慨于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虽隔着时间的屏障,但我仿佛看到了安逸而居的贤士,看到了声情并茂的说唱艺人,看到了那些从铜器、画卷、古籍中渊源不断流出的古人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生活。

这些保存完好的文物,使我从心底折服于古人的智慧,深切的感受到华夏文明绵延千年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身为中华儿女,自豪之心油然而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

愿华夏文明将永远延续,愿中华民族永远繁荣强盛!国博,无比情深。

及金之国——殷商

初二(5)班敖楚奇

那曾是一个竹松色的铜器泛着浑浑的青光,内壁上镌刻着铭文。近闻是冥冥的回声,它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及金之国的辉煌。如今,岁月蹉跎,几千年的过往如一番惊涛骇浪似的将这个千古文明久久地埋没于缥缈的风沙之中。它表面凹凸不平,其实是布满了一片片的青铜锈啊!而那时的文字、文明也在毫不动容的白驹过隙中,被牢牢地封锁了。它随着青铜器一同沉淀至底,静静地待着人们去发掘。

这便是我站在展柜前,脑海中浮现出的场景。我细细地打量着玻璃展柜中的青铜器,我是多么渴望可以用手抚摸它每一点精致的花纹雕镂,用心去暖化它每一处的青色铜片。我体内仿佛有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让我想去发掘它的每一个故事,想去了解它的每一点文化。在听老师讲述殷商青铜器的故事时,我不愿漏下任何一个细节,我怀着敬畏的心了解了全程。而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颇多关于青铜器的知识。

关于青铜器的种类,有象征着顶端王权*权的青铜圆鼎、青铜方鼎,给予了人们不怒自威的庄严肃立之感;有形状相同大小相似的“长思”青铜列鼎,排列之美在铜器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提到花纹,“王子午”青铜鼎雕刻的精美程度也是足以让人赞不绝口的。

而最令我兴趣深厚的是一尊名为“鹰形陶鼎”的器皿,它虽为陶土所造,但它的形态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它把鹰的特点结合卡通因素作为陶器的创作元素。全身乌黑的它挺着腰,伸着脖子,还瞪着它浑圆的大眼睛,尾巴下垂与足并立,从而得以保持这样稳定的姿态。这般有趣的艺术品,可以算是殷商时期乃至现在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了吧!

现在人们对殷商的了解也并不完整并不深刻。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更多古代不曾被发掘的背后的故事。

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稚嫩的孩童隔着玻璃展柜,张着仿佛要裂开的眼眶,瞪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地打量着展柜中琳琅满目的器物,眼中满是渴望。站在一旁的的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着那器物背后的故事……

撰稿人:李霁航王雨恬张若菡聂昱涵段宇轩

编辑:盖冶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聆听国博历史品味优秀文化初二年级参观中